挽聯作為悼念死者的一種文體,是漢民族民間的喪葬風俗,流行于全國各地。起初多以詩、詞、歌等韻文體表達對死者的哀悼之情,后漸漸形成一種對聯的形式來表達。歷代文人多以五言或七律等形式寫作挽聯,以寄哀思,但不用于歌唱。相傳在宋代就寫挽聯了。陸游《老學庵筆記》載,趙元鎮(鼎)承相被謫朱崖,病亟,自書銘旌云?quot;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 現在的喪葬活動中,挽聯仍被普遍應用,成為喪家治喪時的必備之物。
1.挽聯的時代性和針對性 (1)挽聯的時代性。挽聯是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人的思想感情的載體。因此,隨時代的變遷,挽聯的內容也會起相應的變化,如?quot;寶瑟無聲弦柱絕,瑤臺有月鏡奩空",是舊時丈夫哀悼妻子的挽聯,用在現代夫悼妻就多了點陳腐氣。 (2)挽聯的針對性。做挽聯有很強的針對性,要切合死者的地位、身份、情操和業績,甚至此時此地的思想感情也要切合事物與場合。挽聯不能換用,也不能通用,這應該是挽聯的寫作靈魂。
如挽丁玲
2.挽聯的基本形式特點 (1)對聯的形式特點。一般的挽聯(對聯)是由兩句組成一聯,上句叫上半聯,下句叫下半聯。挽聯不管多么長(有些長聯,上、下半聯是由十幾個字甚至幾十個字組成的),多么短,總是由上半聯和下半聯組成,而且,上半聯和下半聯要搭配好,次序不能顛倒。挽聯的長短要視懸掛場所而定,太長字小不醒目,太短空洞不美觀,應大小適中、美觀大方。
(2)對偶的形式特點。對偶是用字數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成雙作對地排列組合。嚴格的挽聯,不但要求字數相等、句法相同,還要求詞性也一樣,對仗非常工整。
聯中"雨"對"雪"、"竹葉"對"梅花"、"淚"對"冠"是名詞相對;"珠"對"素"是形容詞相對;"中"對"里"是方位詞相對 (3)平仄相對的形式特點。 對聯要求平仄相對,這是就聲調、節奏和韻律而講的。雖然對聯只有上下兩聯,和律詩中間的對偶句不同,不必很嚴格一定要押韻腳,但是,對聯必須注意分節奏、調平仄。好的挽聯概莫能外。 節奏本是樂曲結構的基本因素,是由音響運動的輕重緩急形成的。其中節拍的強弱或長短,要合乎一定的規律。節拍就是樂曲中的節奏序列,每一序列包含兩拍或三拍、四拍。所謂分節奏就是要求對聯不管是長聯還是短聯,朗讀起來要順口,有音樂節拍,可以詠唱。即使不念不聽,只是看,由于看的時候也是按照節奏進行的,就會在內心產生一種愉悅感。因此,挽聯中的這種節奏感是很重要的,也是創作挽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要素。反之,長短、強弱各不相同,節拍錯亂,就不是對聯了。 例:毛澤東挽蔡元培
學界 |泰斗 例:郭沫若挽魯迅
平生功業| 尤| 拉化 調平仄是句講節拍、字調平仄,是對聯音樂性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中國漢語有四種不同的聲調,古代分平、上、去、入四調,現代漢語沒有入聲字,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以平聲對其它聲調而言,就分為平聲和仄聲。古代以平聲為平,上、去、入聲為仄;現代以陰平、陽平為平聲,上、去聲為仄聲。古人鐾熗芙簿科截疲悶接秘疲截平淮恚蛔鐘卸ㄉ捎卸ǜ瘢緯閃送熗賾械囊帳醴綹瘛O衷謐鐾熗米紙財截疲習肓拖擄肓南嘍宰值納饔芯韻嚳吹模燦寫筇逑嚳吹摹D蘢齙窖細襝嚳炊凰鷙δ諶蕕比緩茫霾壞窖細襝嚳矗齙醬筇逑嚳匆部梢浴S米雎墑姆椒ㄓ踩サ髁锏鈉截疲喚雒揮斜匾乙材炎齙健? (責任編輯:悼詞文化網) |